• 小书亭 > 男频 > 蛮族简史那些事儿 > 166、第二节 普贤菩萨幻化的拉托托日…
  • 166、第二节 普贤菩萨幻化的拉托托日…

    作品:《蛮族简史那些事儿

    第二节普贤菩萨幻化的拉托托日年赞赞普

    吐蕃回纥使何如,冯翊扶风守大疏。范蠡不辞句践难,学生何忍惠王书。银河珠斗低沙幕,乳酒黄羊减拂庐。北陆渐寒冰雪早,六龙好扈五云车。

    吐蕃在经历了激烈的王权争夺战之后,历史终归还是得继续向前发展。虽然中间不乏惊险和艰难,甚至会掀起惊天巨浪。但是最终还是会归于平静,经历了上丁二王之后,吐蕃又经历了地列六王,八代王和五赞王时期。因为在这些时期缺乏记载,所以很少被人所知。只有三三两两的记载,也很难还原真实的历史真相,恐怕当时也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历史按照平缓的趋势进行着。人们只是知道,在地列六王时期,拉甫果噶吐蕃七贤臣中的第二人一同他的父亲茹拉杰一样,带给吐蕃很多的惊喜。他用两头牛一天所耕种的土地来计算面积,吐蕃以“突”做畜牧单位便始于此。同时,还建造了6座堡寨,陵墓建在石山和草原之间。八代王时期,陵墓在“河中央,宛如白雪”。直到五赞王的最后一位,第27代赞普——拉脱脱日年赞继位以后,吐蕃历史才开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于崇敬信仰佛教文化的藏民来说,拉托托日年赞继位之后在青藏高原上才真正出现了第一缕佛光。

    年轻时候的拉托托日年赞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过人之处,一直到他60岁的时候才出现了转机。当时的他坐在雍布拉岗宫殿中,上空忽然出现了七色彩虹,仙乐袅袅,并有花瓣雨缤纷而下。美丽的景象预示着好事将临。当太阳的光芒照耀大地之时,用琉璃写于金纸上的《诸佛菩萨名称经》、《宝箧经》、金塔、牟陀罗印、如意珠印牌从天而降。于是,伴随着这些经卷,佛教也降落到这片土地上。当时吐蕃没有人知道这些神物从天而降的意义,但是伴随着祥瑞之象降临的经卷、宝塔肯定使赞普顿生敬意,所以取名“年波桑哇”,也就是“威严神秘”的意思。从此“年波桑哇”被拉脱脱日年赞奉为珍宝,大事供养。由于这些功德,赞普得以延年益寿,活了120岁,并且容颜不衰。他也再三叮嘱全体属民,一定要供奉年波桑哇。

    我们可以看到,在早期的吐蕃历史中,一直伴随着传说的发生,似乎到现在为止,除了一些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很少有真是的史料能够反映出当时到社会生活环境。后人也只能通过这些传说,然后再到经典中寻找佐证,然后一点一点的找到真实的历史。拉托托日年赞,在传说中跟佛结缘,所以在青藏地区,一些佛教徒习惯上把它认为是普贤幻化的王子。也很愿意相信佛教降临吐蕃是在这个时期或者更早的事情。其实从天而降这个传说模式,是在套用苯教的宣扬模式。

    佛教传人吐蕃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松赞干布时,和亲的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分别给吐蕃带来了释迦牟尼的8岁等身像和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的佛经,佛教也随之传入吐蕃。为了供奉这两尊佛像,松赞干布还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前者用来供奉赤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后者用来供奉文成公主的12岁等身像。因为松赞干布是第一-位将佛教引入吐蕃的赞普,所以,后代佛教史家喜欢对他和两位公主推崇佛教的行为大肆渲染,以至于从他们的出生到他们的死亡都有佛教的影子相随。

    据《贤者喜宴》载,松赞干布是为调服藏区人民而生。当观世音菩萨觉得时机已至,其右眼、左眼、口内和胸部分别射出光芒,其中石眼、左眼和胸内之光芒分别投胎于泥婆罗月色果恰之王妃、汉地唐太宗之皇后和赤萨兑噶王妃(松赞干布生母),于是在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尼泊尔赤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和松赞F布诞生了。不仅如此,他们都是菩萨的化身,赤尊公主是绿度母的化身,文成公主是白度母的化身,而松赞干布则是十一面千手观音的化身。这样的故事在吐蕃后世的史书中随处可见。

    但佛教传播者在拉脱脱日年赞时期也许确实来过这片土地,据《青史》载,当时印度的班智达落僧措和译师李司提曾来吐蕃传教,但因当时人们只是忠诚于他们的本土宗教苯教,无奈之下,传教者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

    吐蕃从聂墀到第27代赞普的积累,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也许拉脱脱日年赞对“年波桑哇”的供养真的取得了佛的庇护,前进中的悉补野氏,很快要带领吐蕃开始新的征程.....从后续章节开始,实际上我们才真正开始摆脱掉吐蕃的传说,进入到油时可查的真实吐蕃历史当中,领略到吐蕃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在跟外民族作战或者交往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苯教多次提及,而且对吐蕃的影响非常深远。在这里做一个简单介绍,苯教的“苯”只是藏文的音译,国际雍仲本教联合会的名词工作会议早已规定统一使用“本”字。雍仲本教(Bonismo)简称“本教,是辛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教法,也被称为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发源于西藏古象雄的“冈底斯山”和“玛旁雍错湖”一带。历史上因修行本教象雄大圆满而成就虹化身从无间断的大成就者就有二十四位,而其它有间断的虹化身成就者更是不计其数。古象雄文明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象雄”起源于中国西藏冈底斯山一带,从西藏历史的角度来说“象雄”几乎就是古代整个西部的代名词。古象雄文明是西藏文明的源头。

    雍仲本教是古象雄文化的传承者。象雄文化是中国西藏的本土文化,它包括了医学、建筑学、声明学、因明学、佛学、以及天文学、哲学等浩如烟海的文化体系。是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先祖文明智慧的结晶。

    西藏本土古老宗教本教的文献被专家称为“象雄密码”。《吐蕃王统世系明鉴》记载:“自聂赤赞普至墀杰脱赞之间凡二十六代,均以本教护持国政。”而当时的古象雄文字,主要用于本教经书典籍的书写[4]。作为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据介绍,《象雄大藏经》内容原本篇幅浩大,历经数千年岁月变迁,其中一些内容已轶失不存,现存178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虽然名字叫“经”,但《象雄大藏经》并非单纯的宗教经典,而是一部涵盖了哲学、天文、地理、医学、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全景式反映象雄文明的百科全书,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象雄人辛饶弥沃祖师对过去原始苯教进行了许多变革,创建雍仲本教,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辛饶·米沃祖师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副主任栾建章曾撰文评价象雄文明及本教的历史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传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

    雍仲本教不同于原始苯教。雍仲本教是辛饶弥沃佛所传的教法,也被称为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发源于西藏古象雄的“冈底斯山”和“玛旁雍错湖”一带。历史上因修行本教象雄大圆满而成就虹化身从无间断的大成就者就有二十四位,而其它有间断的虹化身成就者更是不记其数。古象雄文明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象雄”起源于中国西藏冈底斯山一带,从西藏历史的角度来说象雄几乎就是古代整个西部的代名词。古象雄文明是西藏文明的源头!

    象雄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十字枢纽和交通要塞,其创造的古象雄文明,既是青藏高原古代文明的根源,更是中华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远古起源之一。今天的藏族文化和远古象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古老的藏族文化就是在象雄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周边各民族文化而发展起来的。据记载,在远古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依据高原的生存条件和文化融合性,创造出以冈底斯山周边地区为地理中心,以本教文化为信仰基础和文明内容的古代象雄文化。

    象雄,是青藏高原在吐蕃还未崛起之前的名称,它分为里、中、外象雄三部分,分别为以今天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穹隆银城、那曲地区尼玛县当惹琼宗、昌都市丁青县琼波孜珠山为中心的历史疆域。古象雄文化是雪域高原先祖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古象雄文化遗产,就留住了古象雄文明的精神遗存。

    打开古象雄厚重的历史巨卷,象雄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经过了数千年的沉淀积累,承载着藏民族不朽的精神,代表着西藏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是雪域高原留给世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象雄文化的精神和传统已经渗透到了藏民族的骨髓里,它完全统治着藏民族的心灵世界,左右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藏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古象雄文化是西藏的源头和根基文化!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象雄王朝,作为西藏文化的源头,在那片高耸在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上,它所展示出的灿烂文明之光直到现在也依然映照着整个藏区,由此而延伸出的种种传统风俗文化也一直流传至今。

    我们现代人所熟知的转神山、拜圣湖、磕长头、撒隆达、挂五彩经幡、堆石供、火供、水供、会供、煨桑、朵玛、酥油花、擦擦、金刚结;还有藏文、天珠、天铁、以及跳锅庄、宣舞、绘画艺术等等也都源自于古老的象雄文化。古老的象雄无论是文化还是宗教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古象雄文化甚至影响了众多其他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至今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宗教等领域依旧能够找寻到这些来自远古象雄的文明符号,至今依然能够看到来自远古象雄文明的遗存,无愧是藏族乃至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雍仲本教发祥于“冈底斯山”和“玛旁雍错湖”一带,由于西藏古代政治、宗教等历史原因,许多藏人们只熟悉吐蕃正史里记载的引入佛教的松赞干布(公元617~650)之后的这一段正史,而对公元七世纪之前的历史和文明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正史所描述的佛教传入藏地之前的西藏处于一种蛮荒的时代,人们没有自己的文字,生活非常愚昧落后等等.....这种说法一直到近些年才有所改变:根据国外一些史学家的考证,在松赞干布以前至少有三十位藏王,或者三十二位,即使这一点有所分歧,但毫无疑问的是,松赞干布并非第一位藏王。最初的土蕃,仅限于雅垅部落,是象雄的藩属部落,雅垅部落兴起于聂赤赞普,并且聂赤赞普就是由本教的僧团认证并加冕的,而象雄王室的承袭早在聂赤赞普以前就存在了。或许这点有所争议,无论真相是什么,这已经将我们带回了洪荒的古代,在那个名称和地理都与现在大不相同的西藏王朝之前,本教就存在了。在西藏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阿里地区,人们发现了很多千年以前的灌溉的痕迹,包括农田、水渠等等,然而藏民世代都以游牧为生.....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早期存在过农耕文明,曾经有先民生活在这里并过着农耕的生活,只不过后来由于气候变得恶劣,农耕方式消失,游牧的生产方式才占据了主导。在阿里“穹窿银城”城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120多组古代建筑遗迹,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铁器、骨雕,昭示着这里曾是一个繁荣和发达的聚落、这里还发现了大片的土葬古墓群,这和西藏崇尚天葬的丧葬习俗迥然不同,在这里的出土的青铜双面的本尊雕像,其风格也与现代藏传佛教的造像完全不同。这一切似乎都在向我们说明:在印度佛教传入之前,在所谓西藏正史之前,青藏高原早就存在着一个辉煌的文明,这就是古象雄文明。

    古象雄在中国历史上曾被称为羊同、杨童。“象雄”一词里的“象”在藏语称为“甲”,汉语称为“鸟”;“雄”在藏语称为“琼”,汉语称为“鹏”,“象雄”即为大鹏鸟所居之地。根据古象雄人以大鹏鸟为图腾的情况来看,上述解释是合理的。象雄国是公元前五世纪以前,就产生过极高的远古文明,并创制了象雄文,依本教史书记载古羌人在达瑟文的基础上创制了象雄文。象雄文字也叫“玛尔文”,它类似汉族的甲骨文。在那时,“玛尔文”主要用于本教经书典籍的书写,象雄文字的使用至少延续了上千年。(象雄文至今在印度和尼泊尔等国的一些部落仍然被某些古老的民族所使用着。)据一些学者推断,象雄文可能是藏文的前身。如今在俄罗斯、印度、尼泊尔、不丹、外蒙古等地方仍然有很多人称自己为象雄人的后裔,传播雍仲本教的寺庙依然存在,传承著古老的象雄文化。

    古象雄部曾统一了号称十八万户部落的十八国(相当于诸羌的部落联盟),建立起了威震中亚的象雄王国,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十分广阔。据著名学者朵桑坦贝见参(skalbzangbstanpvirgyalmtshan)所著的《世界地理概说》(vdzamglingyulbsbad)记载象雄地域分三部:“里象雄应该是在冈底斯山向西走之外的波斯(Parzig)、巴达先(bhadasshan)和巴拉(bhala)(巴达先和巴拉大概是在今天印度与巴基斯坦有争议的克什米尔一带);中象雄在冈底斯山向西走一天的路程之外。那里有占巴南卡(dranpanammlchav)的修炼地穹隆银城这曾是象雄王国的都城。外象雄是以穹保六峰山(khyungp)为中心的一块土地,也叫孙巴精雪(sumpagyimshod)。包括三十九个部族,北嘉二十五族(rgyasdenyerlnga)(现安多上部(mdostod)地区)。随着时代变迁,象雄的国势逐渐走向衰弱,而吐蕃却日益强盛。到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代,吐蕃公主与象雄王李迷甲通婚。松赞干布得到吐蕃公主提供的情报,得知李迷甲会在某日带少量随从去象雄与吐蕃毗邻的边陲地区视察,遂用一万兵马设伏杀死了李迷甲,象雄国事陷入动荡。随着苏毗崛起,切断了象雄王室与东部象雄的联系,以后的象雄就只限于今天阿里和克什米尔了:西面的小羊同、大小勃律,以及广大的多康地区都已经不再属于象雄的版图。到公元8世赤松德赞统治时期,吐蕃彻底征服了象雄。十世纪以后,吐蕃王室后裔开始传播佛教、压制本教,通用藏语文,将象雄文明逐步同化,而后吐蕃日益强盛并逐步成为青藏高原的霸主,而象雄文明仅遗留下了一些零星的历史记载和古城的残垣断壁。

    本教不仅仅涉及到宗教,还涵盖了民风民俗、天文、历算、藏医、哲学、因明学(逻辑)、辩论学、美术、舞蹈、音乐等方方面面,是西藏及其周边地区人们重要的精神信仰,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本教的经书文献资料多达几千部之多,仅象雄大藏经《甘珠尔》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是总汇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丹珠尔有三百九十多部,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献和经典的总结,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习俗、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古时印度教、耆那教、后来印度佛教的产了影响。

    当今国内外一些藏学都致力于研究象雄史,并出版了一些文章专门研究象雄文明,如象雄的语言文字:仅象雄人名和地名而言,象雄在十世纪以前的众多王臣名、象雄境内的六十个地名均为象雄语,阿里地区至今还沿用着古象雄时代的地名,这些象雄的词汇让藏文水平再高的人来研究,也难以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在多方的帮助下印度和尼泊尔的一些本教寺院已经可以把象雄文翻译成英语和藏文并出版了相应的对照本,随着敦煌文献和本教自身文献的不断发掘,引起了国内一些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西藏卫视等媒体也对本教陆续进行了报道,但总体来说中国对象雄文明和本教的研究还大大滞后于西方。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雍仲本教似乎成了被遗忘的一角,甚至被人误解,但它和藏传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本教和宁玛派都拥有大圆满教法以及伏藏法,他们的关系更是微妙。而今天藏民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有许多也是象雄时代留传下来的。藏民的婚丧嫁娶、藏医,在某种程度上仍沿袭着本教的传统,藏民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玛遮么耶萨雷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都是本教的遗俗。大量本教历史文献和典籍、论著被国外的僧侣和学者所翻译成英文和欧洲各国的语言,这将对弘扬古西藏文化和人们认识西藏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教文化是藏地土生土长的教育文化,它包括医学、天文、地理、占卦、历算、因明、哲学与宗教等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本教文化是藏族古人的智慧精髓,我们要保护他,宣扬他,把他当做藏传佛教与文化的一部分。”───第十世班禅─确吉坚赞

    生活感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潜能是十分巨大的,我们能做的比我们想到的要多得多。所以在自我发展方面,“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加拿大心理学家汉斯.塞耶尔在《梦中的发现》一书里做出了一个十分惊人也极其迷人的估计:人的大脑所包容智力的能量,犹如原子核的物理能量样巨大。从理论上说,人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不可穷尽的。所以说,只要你愿意去开发,就能产生巨大的能力。在这里我为大家提供潜能开发的四个必要步骤。

    第一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自己能够把握每一个选择机会,让自己能够自主地决定要做什么,只有这样,生活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才能找到光明之路。

    第二步,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要把社会、家人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的喜爱,更不要把自己的喜爱强加在别人的身上,也不要简单地认为自己感兴趣的事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要亲身体验并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

    第三步,要充满激情。一个充满激情的人,无论正在从事的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还是复杂的脑力劳动。都会毫不犹豫地认为,自己的工作是神圣的天职,从事这项工作是在追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口有坚信自己能够得到某些东西,并且产生一种强烈的渴望甚至冲动,经过努力才会得到。

    第四步,采取积极快速的行动,同时要明白即使是简单的事情也要不断地去做,而这个做的前提就是我们要马上采取行动,要想成功就要立即行动。如果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能立即行动,就能发挥自己巨大的潜能。只有立即行动,才能正视自己心中无穷的宝藏。只有立即行动,我们才能采取大量而有效的行动,使自己产生渴望财富、渴望成功的动力。只要有了这种力量,我们就会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伟大!

    所以说,要释放人的潜能,就需要进行潜能激发,让人进人能量激活状态。如果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功的能量都处于激活状态,那么它可以带来核聚变效应。

    潜能激发的前提是相信所有人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这些潜能还没有被释放出来。虽然人们可能通过自我激励来开发潜能,但更可靠、更适用的方法是通过外因的激发带来能量的释放。因为自我激励需要坚强的意志力,而外因的激活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而且它的激发本身带有一种竞技游戏的效果,这种效果可能激发起我们的雄心,并使我们在一瞬间看到希望,激发起无限潜力,去追求成功的足迹。这不是我的假想,看一看我们的生活中,就有无数人是在阅读一本激励人心的书,或者是阅读一篇感人肺腑的励志美文时,突然感到灵光一闪,蓦地发现了了一个崭新的自我,从而走向成功。然而,我们中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被唤限过,他们一直处于沉睡之中,或者是直到生命走到了尽头,会对自己的生做出点滴认识,这样的人生,多么可悲呀!因此,当我们在生命如此多彩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的潜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有效的发掘生命的潜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价值。

    相邻推荐:崩坏世界的修真者厉先生偏偏要宠我写皇帝的同人被发现后天玄成神之路从0级开始龙飞魄武战魔元纪造化仙帝重启飞扬年代无敌:我能复制万物